資料庫
童心抗疫:創意兒童線上興趣與學習活動
面對社會事件與疫症來襲,服務機構各出其謀,以面對嶄新的社會處境和需要,兒童工作也移師至線上平台進行。服務能有果效嗎?兒童喜歡活動,坐不定、 專注時間短,如何在線上活動吸引他們? 有何創意點子?有什麼要準備?有何限制與挑戰?與實體活動如何互補?…這些都是社工關心的課題。感謝包添隆社工(註一) 分享服務點子和實務錦囊,從桌遊、健體、烹飪到功課輔導等,曾漢基社工(註二)回應,用創意拼出無限可能。
家長對兒童線上活動的心聲
「…體察到我哋嘅需要,令到我哋呢幾十日關係好咗,嗌叫少佐,和諧佐。」
「啲義工哥哥姐姐教得好好,完咗疫情之後可唔可以繼續?」
「多謝義工幫手,發現小朋友可以好安定坐下,令我也轉換與仔的溝通方法」
「覺得有嘢玩有嘢學,家長可以輕鬆吓」
「見到小朋友有動力左,生活有規律左,做功課又快左」
社工接觸家長探索服務需要
家長與社工談話時所表達的感覺性需求。在疫情下,社工聽得最多的是「小朋友喺屋企好悶」、「喺屋企真係冇嘢好做」、「喺屋企打機,由朝打到晚」 。家長關心的:「做晒功課未呀」、「溫咗書未啊」、「沖咗涼未啊」。 小朋友會回應:「已經做晒啦冇嘢好做」、「都未返學唔使做住啦」。家長感到好有壓力,兒童在家無所事事。
社工同事探索服務需要 (規範性需求)。若疫情持續、退減,兒童服務可如何運作,有些兒童慣於日夜顛倒的作息,復課後如何調息?
社工也觀察到一些兒童原本參與中心活動,行為表現有進步,但在疫情下,有倒退的現象,如有小一的男孩子,「…有啲倒退嘅,變番好似幼稚園嘅時候呢,個人嘅行為比較衝動啊,動手動腳」(表達性需求)。
為此,社工推展兒童線上Zoom活動,並以家長最關心子女的學習為入手點,設計網上教功課,以及恆常活動,以培養兒童作息有時的規津。
舉辦線上活動的準備
♦ 在策劃線上常規活動時需要預留時間,以準備物資,團隊會議,持續檢視、評估及步署服務發展。
♦ 直接聯絡服務對象, 了解他們上網情況及備有的器材,如電話、電腦、上網網絡、wifi。若參加者資源缺乏,器材不足,需要為他們尋求資源。
♦ 工作員宜有專屬流動電話,方便回應、聯絡、關心服務對象及提供適時活動資訊;更可利用 WhatsApp、面書及 Google form提供詳細活動資料、背景、內容、報名資料、聯絡方法,以及報名連結等。
♦ 活動成效可以用參加人數為參考指標。受歡迎的可加推,若反應冷淡的要轉換。可設計前後測問卷,於報名時及活動後填寫,宜採用Google form,方便收集及整理資料,更可於面書、WhatsApp 、電話聯絡搜集參加者對活動的意見及對未來活動的建議。
♦ 拍攝的同意書可於活動報名時,列明拍攝用途,及請參加者先填妥。
♦ 設計活動時要考慮很多可能出現的情況。如參加者做不到某些要求或失控的處理;又如參加者的空間是不足夠做某些肢體活動時的調息;一些活動需要用鉸剪或使用爐火, 都要以安全為原則 。
♦ 線上活動的分組及人手安排,可以用初小、高小、中小,人數及活動內容為考慮。例如學英文活動,每組約8-10人,增加參與互動;如煮食活動分初小和高小,約一比八,也需要有家人幫手。若人數太多,容易看漏眼。
♦ 建立常規活動能讓參加者有規率的參與活動。如定時定候上載不同活動類型的影片,或現場直播的活動,服務對象會定時定候的追踪。曾遇上工作員稍遲上載影片,也會有服務對象於面書留言。因此,活動時必須要緊貼時間。
線上服務的機遇
♦ 線上服務成為新的服務模式,沒有地域限制,時間彈性,即使參加者需要資源配套的支援,工作員也可於事前處理。以往家長於晚上要兼顧煮食,無暇參與中心活動,但網上活動減省交通往返,有助提升參與意欲,與子女一起參加。參加人數也可以比實體的人數增多,如於晚間線上活動,家庭可作為飯後活動。如弄小食活動,以往做好食物後就一齊食。現時使用網上平台,家庭一起參與,多了可能性,加一些自己有的材料,使食物更豐富。
♦ Zoom網上平台的技術日新月異,有些功能可輔助工作員帶領小組,如「舉手」,將參加者「分組」,做音樂節目,以及使用多元平台等。但要如何跟上技術,仍需要不斷試及探索。
♦ 線上平台,對同事也可應用,如採用網上會議能省時、解決地區的限制、也可利用網上的工具做一些支援、使用網上媒體、同一時間可網絡多人、可以分享資訊。例如Band Show,以往的實體聯合事工要花很多功夫,搬運器材,要找適合位置,但於線上做,就免除這些問題。
♦ 機構的技術支援。如能設有Zoom線上活動觀察員整理經驗,可由下而上推動服務發展。
♦ 推動單位間的合作。即使小型機構或者個別單位,支援未必足夠, 單位可考慮個別專長,以不同的入手點介入,或伙拍不同的機構,尋找伙伴合作,如合作拍片,物資或技術支援等, 單位與單位之間,社區與社區之間,可以建構更多交流和協作。
♦ 線上線下活動的相互配合。社工需要考慮線上線下活動的連結位及如何相互配合。如線上做運動的活動, 當疫情受控,社工鼓勵參加者回到中心,轉回實體活動。如在網上教參加者砌四驅車,社工會刻意將部份活動於中心進行,如設計四驅車軌道,或派發一些需要的靈件,如電池等,同時,讓參加者對軌道的設計,提供意見,社工會將他們的意見融入設計,及讓他們知悉進度,讓參加者在中心開放時,實體參與。
線上服務的挑戰
♦ 數碼障礙的問題。如學員缺席活動,工作員必須跟進。曾有參加者因不熟習網上活動操作,或在家沒有人指導,未能參加活動,直至她得到個別指導,掌握網上技術後才能參與活動,「成功入到,自己入架」感到滿足及開心。
♦ 活動必須要按參加者能力而設計。工作員需要考慮參加者的能力,如使用電腦軟件、在Zoom平台,使用白板、多媒體、聲控及分組等。因曾有參加者試過不懂使用白板,而直接用筆於電腦螢幕畫。
♦ 工作員需要了解參加者是否懂得用Zoom的軟件,需要在活動前教他們使用,也要考慮活動於什麼時候分組、使用多元平台、聲控、什麼時候要「有聲、無聲」,需要事前熟習各種技術。
♦ 工作員也可甄選參加者,按能力的差異分組,如對電腦技術的掌握,若需要多些支援的,可以安排入較細小的組別,如三人小組。甚或一些活動,邀請參加者與家長一同參與。
♦ 人手的考慮:要考慮預計活動人數及工作員人手。若每星期超過20節活動,參與人數招募約30至40人,由他們自選活動。假若活動有 20多人參與,若只有一位同事難以處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將活動的人數拆細,至10人以下,換言之,人手的需求較緊張。因而需要聯繫合作伙伴、或招募義工協助。
♦ 若沒有參加者報名參與活動,不一定反映沒有這服務需要,有可能是所選取的活動方式未能配合他們。工作員需要分析及反省有何不足之處,而改變活動方式及策略。
♦ 弱勢家庭,沒有線上活動的器材,怎辦?社工可動員社會資源,如聯繫團體、寛頻公司或有心人,提供數據卡,電子設備等,以支援參加者及解決家居沒有網絡或沒有Wi-Fi的問題。若參與Zoom線上活動,就可以用數據卡處理。若純粹開啟聲頻,而不開視頻,數據卡流量用得較少,會用得長時間一些。另一些如網上現場直播(Live)活動,可同時間進行錄影,便可讓一些未能即時收看的,給與連結資料後,可以在上網的地方觀看。或可出光碟,但要考慮技術與成本問題。
♦ 開始線上活動時,如何與小朋友建立關係?工作員可先開着視頻等待參加者進入,把握時機與參加者連結和建立關係,因是一對一,參加者較容易表達。工作員可以把握這閒談機會,鼓勵他們開啟視頻,然後才安排到zoom 的活動房間參與。若他們沒有打開視頻,可以給他們訊息,當不斷重覆的邀請,有些小朋友會啟視頻的。
有些小朋友一直有參加中心活動,工作員見慣見熟,已有一定關係。但對於一些少到中心,工作員不太認識,都會邀請他們開啟視頻以增加互動。在實務經驗發現,他們很多時候沒有打開視頻的原因,是因不懂並不是不願。
♦ 參加者是否必須開啟視頻?工作員需要先考慮那些活動需要或不用開啟視頻。如在線上做運動, 參加者可以看工作員的示範,工作員也可觀察他們的動作正確與否而給予提示;例如扭氣球和做手工等,需要知道他們的進度及展示製成品;或活動完結前的大合照等,都會邀請參加者開啟視頻。但若因參加者的環境不太方便, 也不一定要強制他們。
至於高小學生,會猶豫去開啟視頻,因他們不願露面。工作員會鼓勵,最終也接納他們的決定。若活動以聆聽及提問,而以非語言的方式回應,按「喜歡」、「拍手」鍵等,即使參加者沒有開啟視頻,也知道他們在回答問題。工作員也可直接問參加者問題,與參加者就可以一直保持連繫。
♦ 如何知道參加者仍在活動中?工作員可直接向參加者提問,或發問一些非語言回答的問題,請他們回應、或邀請參與活動的群組一起影相。若發現參加者眼望電腦,其臉上的顏色跳來跳去,有可能是在看另外的螢幕,如電視螢幕,此時需要請其回到當下、或發出提問。
♦ 如何與參加者保持連結?工作員需要持續的說話,例如「坐無影櫈」,工作員會說:「還有10秒, 9秒,8、7、6、5、..」如是者參加者就一直投入的做,或按當時參加者所做的動作狀況,叫某位參加者,當他們被叫名的時候,會留心聽,以了解工作員的提問,及建立互動關係。
結語
線上活動之成功,有賴社工緊貼民情,看準需要,連繫會內外的合作,動員中心同事、義工、企業、支持團體、合作夥伴等等社會資源去回應及緩解社會問題,使在疫情期間能有物資可派發,有義工參與,有活動資源,開拓線上服務的新路向,為社會服務開展新的契機。
註一:包添隆社工為聖雅各福群會賽馬會青萌柴灣綜合服務中心兒童及家庭分隊隊長
註二:曾漢基社工為香港小童群益會深井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中心主任
------------------------
本文節錄自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港講訴」計劃於2020年8月舉辦的《童心抗疫:創意兒童線上興趣與學習活動分享會》,謹供專業社工參考,並不代表本會立場。